欢迎访问中共石嘴山市委党务公开网!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中共石嘴山市委党务公开网 > 推进落实 > 正文
“智汇”石嘴山——校地合作为老工业基地装上转型新引擎
2025-07-09 08:55:00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    编辑:    【打印本页】    字体: [][ ][ ]
2025-07-09 08:55:00

石嘴山这座曾以煤炭工业闻名遐迩的老工业城市,正经历一场由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型。面对资源枯竭和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,当地政府、高校、企业三方合力,精准打通产学研融合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高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实践需求深度对接,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。

近年来,石嘴山市与71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,累计促成557项科技成果落地生金,摘得14项自治区科技大奖桂冠,引进38个科技创新团队,吸引近百名专家教授扎根石嘴山挂职或提供长期技术服务。这些数字背后,记录着一座老工业城市通过智力协同寻求转型突围的生动实践。

破瓶颈:校地协同,传统产业焕发新生

石嘴山市宝马兴庆特种合金有限公司的转型之路,正是这座老工业城市谋求新生的缩影。

7月3日,记者走进公司展厅,看到块状、圆柱体、颗粒、粉末等形态各异的硅基特种多元合金孕育剂整齐陈列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产品,却是汽车制造、风力发电等高端铸件生产领域不可或缺的“工业味精”,助力这家企业占据了国内高端市场30%以上的份额。

“几年前,传统硅铁合金行业遭遇寒冬时,我们选择了迎难而上,转向精细化、小品种合金产品路线。”公司副总经理王凯介绍。

转型初期困难重重。产品质量控制不理想,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废渣废粉难以高效利用。“最初,为了研发新产品、提高固废利用率,我们单打独斗搞研发,缺乏理论支撑,没有试验设备,只能在车间生产线上冒险尝试,失败一次,损失惨重。”王凯回忆道。

“校地合作”成为破局关键。在政府牵头下,公司与上海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,携手攻克研发难关。公司向上海大学提出铁合金喷粉工艺应用的需求,上海大学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寻求理论依据并进行技术攻关,实验成功后,先在中试基地试生产,再到企业生产线上进行批量生产。铁合金喷粉工艺最终在宝马兴庆成功落地,不仅优化了生产流程,更将研发周期大幅压缩,为企业争取到了市场空间。

宝马兴庆初尝合作甜头后,在石嘴山市人才办进一步“穿针引线”下,又与中国科学院、清华大学等院校建立起产学研平台,依托厂内的3个中试基地和柔性引进的12名专家人才,形成“院校理论探索+小试实验,企业中试放大+生产验证”的协同研发模式,接连攻克了多项产品、技术和工艺难题。

技术突破立竿见影。宝马兴庆的硅基特种多元合金孕育剂系列产品成功问世,并顺利打入高端市场。企业生产成本比传统工艺降低了约30%,能耗下降了40%,二氧化碳及氮氧化物排放量更是大幅减少至传统工艺的10%和20%。

“‘校地合作’为公司转型升级铺就了‘快车道’。有了高校的技术支持,现在我们接各种定制化产品订单都有底气。”王凯说。

促共赢:模式创新,合作成果多点开花

石嘴山市洁达环保产业有限公司的垃圾集中处置园区,颠覆了人们对“垃圾场”的刻板印象。

7月3日,记者在洁达环保公司看到,园区内干净整洁,中央控制室明亮现代。在垃圾机械吊装操作间内,操作员马旭正隔着玻璃幕墙操控巨型抓斗,将堆积如山的垃圾精准投入8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焚烧炉。生活垃圾充分燃烧产生热能,推动汽轮机组发电,同时产生大量工业蒸汽,供应园区内其他产业,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处置和循环利用。

令人惊奇的是,与上千吨垃圾仅一墙之隔的操作间,几乎闻不到刺鼻的气味。“以前戴着口罩也挡不住味儿,干一会儿就得出去透透气。现在基本不用戴口罩了,难闻的气味也很少了。”马旭感叹道。

项目运行初期,卸料大厅臭味弥漫是个棘手的问题。洁达环保向市政府反映后,政府迅速“架桥”,联系了华东理工大学陈秀荣教授团队。团队通过现场采样分析与针对性的实验,最终成功解决了臭味逸散问题。

“现在我们与高校的合作早超越了气味治理。”洁达环保相关负责人郭晋江介绍,“我们与华东理工大学、宁夏大学等高校,在工艺流程优化、沼气提纯等方面开展深度产学研课题研发。同时,高校团队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在企业真操实练,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。”

石嘴山市校地“双赢效应”正在各领域开花结果。石嘴山市星瀚市政产业(集团)有限公司为解决污水处理厂水量波动大、污水碳/氮比失衡、高氨氮难去除及长期高负荷运行等难题,在石嘴山市人才办的推动下,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“污水处理联合技术创新转移中心”,引入该校菌藻共生污水处理技术,实施了低碳处理工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,较传统工艺节约成本30%至40%,并有效减少了碳源投加量。

中南大学石嘴山市技术转移中心精准对接企业需求,也取得显著成效。中心负责人张晨曦介绍:“中心成立以来,已征集到企业技术需求50多项,累计邀请中南大学专家团队170余人(次)来石嘴山开展技术诊断和成果推介。”中心梳理整合了九大类共253项科技成果,并争取到150项“专精特新”专利面向石嘴山企业开放共享。

筑根基:政策护航,产教融合培育人才

石嘴山市校企合作的稳步推进,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。近年来,该市锚定建设产业转型示范市的目标,聚焦装备制造、新型材料和现代化工等重点产业,多措并举搭建科技交流合作与招才引智平台。

制度先行,政策赋能。石嘴山市先后出台了《石嘴山市校企合作促进条例》《石嘴山市教育医疗科创园资源共享管理办法(试行)》《石嘴山市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工作方案》等系列文件,将校企合作机制深度嵌入产业转型发展全过程,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集聚智力源泉。

在多项政策支持下,石嘴山市建立了多层次、高规格、常态化的校地合作机制,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,建成了一批聚焦人才交流培养、科技研发和技术转化的平台载体。通过这些平台,全市已累计引进38个科技创新团队,吸引近百名专家教授前来挂职或长期服务,有效推动了高校人才智力资源与本地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和“双向奔赴”。

宁夏链杞智汇科技有限公司便是这种机制的受益者。该公司与政府引进的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余洋、魏娟教授团队合作,共同研发了智能化枸杞加工设备,涵盖鲜果平铺、清洗、沥水、烘干、计重装盘、机械臂装架等全流程。通过数年校地合作,链杞智汇的枸杞加工设备已升级到第四代。

在公司生产车间,记者看到,第四代枸杞加工设备正在高速运转。“升级后的生产系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。2吨鲜果处理时间从4小时减到2小时内,单机年产能从200吨提高到350吨,成品率从80%左右提高到90%以上,混采模式使采摘成本从十几元下降到五六元。我们的第四代半智能流水线已经设计完成了,到时,效率会进一步大幅提升。”公司办公室主任司强说。

更重要的是,校地合作为这家公司开辟了新赛道:公司研发的枸杞加工设备取得了7项发明专利和21项实用新型专利,如今,设备制造和销售已成为公司新的业务支柱,在4000万元年销售收入中,与枸杞制品各占半壁江山。

政校企协同合作的种子,已在石嘴山这个老工业基地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高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的实践需求在这里交汇融合,正为这座城市的转型发展照亮一条通往高质量发展的新路,支撑着石嘴山市更加从容地应对产业变革的浪潮。

【编辑】:
【来源】:宁夏日报